19世紀末20世紀初,清末狀元張謇在南通近代化的產業(yè)與社會實踐正進行得轟轟烈烈,1906年,出于發(fā)展農業(yè)技術,推動農產革新的愿望,張謇創(chuàng)辦通州師范學校農科,并于1918年從荷蘭引進一批荷斯坦奶牛,用以學校奶牛飼養(yǎng)的教學和研究。

張謇是清末重臣,亦是民國元老,他“父實業(yè),母教育”的社會實驗對南通,乃至中國的近代化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。
作為實業(yè)興邦理念的踐行者,將西方的奶牛繁育技術引進中國,張謇此舉頗有深意。
身處新舊時代交替的“風陵渡口”,眼見積貧積弱的祖國飽受西方列強的蹂躪,從知識到體格的全面弱化令張謇決意從頭收拾舊山河。西方人因喝牛奶而高大強健的體格,無疑是張謇力圖“強壯一代”中國人的重要指引。
不過,即使是張謇自己大概也沒有想到,這批為了強健中國人的洋奶牛,在南通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超過一個世紀,如今還成為了上海人民的“奶罐子”。

奶罐車運載的鮮奶,來自當地一家名叫大生源的牧場,每天20噸,直送224公里外的上海光明乳業(yè)公司的華東中心工廠。經過低溫巴氏殺菌后,保留了原有風味和營養(yǎng)的鮮奶被灌裝進光明“優(yōu)倍”的包裝盒,分發(fā)到全上海的貨架上。
銀光閃閃的奶罐因驚人的體積而顯得十分耀眼。
這間牧場的主人,是曾經就職于上海IBM的一名金領。

孫晨作為曾經的上海金領,如今華麗轉身,成為乳業(yè)專家。
孫晨告訴《解放日報》?上觀新聞記者,之所以為自己的牧場起名叫大生源,因為張謇當年創(chuàng)辦實業(yè)多以“大生”命名,今天在他的牧場飼養(yǎng)的1000頭奶牛,正是那批一百年前遠渡重洋來到南通的荷斯坦奶牛的后代。
十年創(chuàng)業(yè),百年傳承,千頭奶牛,是概括這間牧場的三個維度。